我一直以为,“补课”两个字在中文里本应带有一丝补救、一丝惋惜——好比雨天路滑,摔了一跤金多多策略,爬起来拍拍屁股:
孩子基础差点,我们补一下。
但现在不一样了,补课似乎变成了“投资”,变成了“跑赢起跑线”的神药,甚至披上“培优”的高贵马甲,俨然一副“天选之子”必经之路的架势。
有人补课,是怕孩子落后;有人培优,是怕孩子不够优秀。
可问题来了——培优究竟是优谁呢?多数课程不过是把高年级的内容提前“走读”,或者整天在某些奥数鬼点子题里原地打转,练的是解题技巧,不是思维本身。
你说它是“优中选优”?
不,它只是“花钱让你误以为在变优”。
于是,父母交钱,培训班收钱,孩子出题海战术汗水——这不是补孩子的智商,是补父母心里那口“我没有放弃你”的安慰糖果。
一、看起来在学,其实只是提前焦虑
在一个三年级孩子的语文培优课上,老师讲的是五年级的阅读理解技巧。
“先审题,再找关键词,把答案粘贴上去”。
听上去很实用,家长在教室后排满意地点头。但我只看到一个孩子对着五年级的考题,眉头紧锁、像是在试图破解量子纠缠。
我脑子里冒出来一句老话:“揠苗助长,非不爱苗也,害之矣。”父母们不是不爱孩子,而是太着急看到结果。
就像你逼一个刚会走的孩子学跳芭蕾,不是爱,而是焦虑。
上个月,我家小区一个家长群突然炸锅。
因为有个妈妈晒了孩子“提前学完五年级数学”的战绩。第二天早上,整个群都开始发“有没有好推荐的培优班?”
我隔壁邻居是个特别鸡娃的老父亲金多多策略,立刻给自己一年级的女儿报了奥数班。回来后他看着我长叹一口气:“老师说我姑娘逻辑思维差。” 我安慰他:“逻辑思维本来就不应该出现在你姑娘这个年龄段,她这会儿该思考‘小红为什么不跟小明玩了’。”
他不信,继续送课。
三周后,他姑娘一个人蹲在阳台,看着楼下小猫打滚,忽然问:“爸爸,我什么时候能不上奥数班?” 老父亲那天才知道,逻辑思维不是你给钱就能灌进去的,它需要时间发酵,需要兴趣引导。
而不是,被刷题的钢笔水泡出来。
二、你以为在“投资未来”,其实在逃避当下
“我又不是不管孩子啊,我给他报了那么多班。”是很多父母逃避参与孩子教育时最常见的自我安慰。
说白了,补课不只是补成绩,更是一种花钱买心安的方式。
家长幻想:孩子成绩不好,不是他不努力,是我没给他找对培训班。找到那个“神课”就好了,一切就顺了。但从没想过——孩子学得费劲,是不是你从没真正了解他是怎么理解这个世界的?
但是,教育不是“外包项目”,但家长们偏偏最爱“甩手掌柜”的体面角色。
朋友的儿子小学三年级,最近考试退步,她连夜报了一个“冲刺状元培优课”。课程是周末上,一天五小时,老师在讲台上激情澎湃,孩子在座位上梦游讲义。
有一回我去她家蹭饭,孩子刚从培训班回来,我问:“今天学了啥?” 他说:“老师讲了怎么写‘议论文’。”
我问:“你知道什么是议论文吗?” 孩子沉默良久,说:“就是……用作文把对方说输?” 我差点笑出声。
他妈却很感动地跟我说:“你看,孩子会反思了,说明课上得好!”
我想说的是,孩子确实在变聪明,但主要还是在练习,怎么让家长觉得花的钱值了。
三、不是没效果,而是效果来的“短平快”
要说补课有没有用?当然有用。
至少短期提分见效快,比学校老师讲那种“底层逻辑”和“终身学习能力”要立竿见影多了。问题是——那叫“战术性成功”,可你孩子面对的,是一场“战略性战争”。
补课的模式像是工厂流水线,孩子像是贴标签的商品。
考点在哪?这里。答案格式?套模板。逻辑链条?死记硬背。 你当然能拿到好成绩,只是代价是:
孩子习惯了“不思考只执行”,慢慢就再也不会自己找答案了。
有次,我和邻居家一个补课狂魔聊起孩子学习的事。
他女儿初中,英语成绩直线飙升。他骄傲得像捡了金子:“都是培训班押题押得准。” 我问:“那孩子平时看英文动画片、听英语歌感兴趣吗?” 他摇头:“她只记答案,不管那玩意儿。”
结果中考那年题型突变,题干成了连环推理那种。
他姑娘看完选择题,崩溃大哭:“培训班没讲这种!”
我那一刻忽然明白:
真正的“教育”,其实是让一个人面对陌生问题时,不至于慌乱,而不是让他记住所有标准答案。
说到底,慢教育,是一种信念,也是一种修养。
补课的本质,未必全是骗局,但若你把它当成万灵药,那只会适得其反。与其补课,不如补“陪伴”、补“理解”、补“尊重”。缓一缓,慢一点。
问问他:你喜欢什么?你哪里不懂?你为什么害怕考试?
因为有些问题,只能用耐心解开。
当然,你要是实在忍不住想报补课班,也别着急内疚。补课就像夜市小吃,偶尔尝一尝没关系,但别顿顿当正餐。别把偶尔的“补”当成生活的主旋律。
生活需要节奏感,教育更是。
所以,别再焦虑孩子是不是“掉队”,先看看自己,是不是在“瞎带”。
七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